害虫、病毒来袭,如何用核技术应对
作者: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  2016-08-30 19:47:38
加入收藏
 


随着季节变化,往往出现不同的害虫、病毒。炎热的夏天里,蚊虫等害虫肆虐,农作物里玉米螟、大豆蚜虫、大豆红蜘蛛、大豆食心虫、水稻潜叶蝇、负泥虫、二化螟等比比可见。病毒在夏季也容易爆发险情。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统计,到今年6月美国本土和所属领地迄今已有2196人感染寨卡(Zika)病毒,携带寨卡病毒的就是埃及伊蚊。


面对害虫、病毒的来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抵御害虫、病毒,保护人类家园,成为严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昆虫辐照不育技术杀菌灭毒不断取得突破,成为新的无公害生物防治新技术。

什么是辐照不育技术

昆虫辐照不育技术是利用射线照射雄虫使之失去生育能力,致使它们与雌虫交配产下的卵不会变成昆虫,引起后代绝种。


辐照利用主要有β 射线、γ 射线、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中子等。由于γ 射线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用于研究较多,通常采用钴-60和铯-137作为放射源。照射一般在雄虫精子成熟时进行。照射的剂量,以不影响其交配竞争力和寿命,又能在后代中表现高的显性致死率为标准。


经过辐照不育技术处理的昆虫,体内产生显性致死突变即染色体断裂导致配核分裂反常,产生不育并有交配竞争能力的昆虫。当大量不育雄性昆虫投放到该种的野外种群中去,造成野外昆虫产的卵不能孵化或即使能孵化但因胚胎发育不良造成死亡,从而根除该种害虫。


我国先后对玉米螟、蚕蛆蛹、小菜蛾、柑橘大实蝇、棉铃虫等10余种害虫进行辐射不育研究,进行工厂饲养和大面积田间释放,害虫不育效果达到90%以上。贵州省惠水县对柑橘大实蝇采用人工饲养,将160多万只不育蝇放到1.6公顷有10多万株柑橘树的橘园内,柑橘受害率从释放前的5.19%下降到0.09%,柑橘产量由23万千克增加到50.3万千克。


 

辐照不育技术的优势

昆虫辐照不育技术发展较早,1916年就发现X射线大剂量辐照可导致烟草甲虫不育,1927年发现离子辐照果蝇雄虫或雌虫后其后代均发生变异,1950年后出现螺旋蝇辐照不育试验。


目前,昆虫辐照不育技术主要用于果实蝇、采采蝇(奥斯汀舌蝇)、棉红铃虫、苹果蠹蛾等多种农林、卫生害虫的防治中。


由于具有无污染、无抗性、防效持久、专一性强、对人畜和天敌安全等突出优点,昆虫辐照不育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专一性强——它只对防治对象发生作用,对其他的动植物和人类都无有害影响。


没有公害——可以避免杀虫剂对有益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又可避免由于应用杀虫剂防治害虫而产生的抗药性。


防效持久——对有害生物的防控效果迅速,甚至可在几个世代内导致害虫种群的下降、基本消灭或更替。


绿色保卫农作物

昆虫辐照不育技术在防治地中海实蝇、瓜实蝇、棉红铃虫、苹果蠹蛾、采采蝇(奥斯汀舌蝇)等害虫取得明显的效果。


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利用辐照不育技术消灭了重大畜牧害虫螺旋蝇。墨西哥、利比亚等地借鉴利用此技术成功消灭了螺旋蝇。智利在1995年用昆虫辐照不育技术控制了地中海实蝇。日本未久岛和我国台湾也分别利用昆虫辐照不育技术有效地控制了瓜实蝇和橘小实蝇。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力投资,以每周5000 万头绝育果蝇的速度,生产出数以亿计的不育雄性果蝇应对威胁。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研究利用昆虫辐照不育技术防治害虫,80年代进行了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试验。目前已成功开展了防治桃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柑橘大食蝇等害虫田间试验或应用,还对烟青虫、橘小实蝇、棉铃虫、天牛、马尾松毛虫、刺桐姬小蜂等多达30余种害虫进行辐照不育研究。


相比化学农药,昆虫辐照不育技术相比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害虫本身进行自我控制,可减少环境污染。


阻断病毒的传播

由蚊子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已在美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本地传播,这一病毒被认为与婴儿小头症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密集出现存在关联。除寨卡病毒外,蚊媒还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灭蚊是防控这些疾病的最重要一环。


今年2月,原子能机构向巴西提供小型钴-60辐照装置帮助以减少蚊子群体数量,阻断寨卡病毒传播。


与传统利用化学药剂进行蚊媒防治对比,辐照不育技术可以有效、可持续地压制和消灭蚊子群体,帮助防控蚊媒传播疾病。


为了应对近年来在广东、福建地区出现的登革热,专家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如何应用昆虫辐照不育技术以阻断相关病毒传播,达到抑制疫情的目标。(来源:《广东省辐射防护》2016年6月份)

本文被阅读639次
 
上一篇:地球最危险物质,造核弹也用来造玻璃?
下一篇:在家自制核能反应炉?
 
   
 
友情链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 |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环保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技术支持:南京希迪麦德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及免责声明      运行维护单位:江苏省辐射防护协会      苏ICP备15037112号
欢迎登录核与辐射安全公众沟通多媒体信息平台,您是第7179840位浏览者!
Produced By 南京希迪麦德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