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吗? 说说生活中核辐射防护
作者:中国国门时报  2016-08-02 21:06:19
加入收藏
 

    随着科技进步,核能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原子核物理、核化学、核医学、核农学、核能源、核武器、同位素应用......核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是如此有效的一种能源,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了它随身携带的的致命威胁——核辐射。

    生活中核辐射离我们有多远?
 
    有人说
    核辐射离我们很远,核弹用于战争已经过去70多年,核电站在层层的防护中

    也有人说

    核辐射离我们很近,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我国民众纷纷疯狂的抢盐,就是因为听说吃含碘的盐可以防辐射。
 
    舆论有人谈核色变,也有人毫不在意。
 
    有人对核辐射的认识是这样的
   “核能,那是军事机密,受国家严密控制,我们老百姓哪能接触的到”。

    也有人对核辐射认识是这样的

 
    恭喜雷老板新店开业,送上聚宝盆,祝财源广进~

    谢谢马哥~这...聚宝盆?这东西是天然的吧!

    送你雷老板的当然是天然的好东西!

    听说这东西容易辐射超标额,你还是拿人民币砸我吧。

    装修房子提到天然大理石

    心里总是有点小小的担心
 
    现实不管愿不愿意,辐射都在我们身边!
 
    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
 

 
    天然存在的某些物质所具有的能自发地放射出α射线或β射线或γ射线的性质,称为天然放射性,天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有广泛的分布:
 

 
    讲道理核辐射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怎样呢?
 
    短期或低剂量的核辐射对人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高剂量或者长期的辐射还是很恐怖的。
 

 
    那么,辐射该如何防护呢?
 
    辐射防护包括内照射防护和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三要素
 
    1、远离放射源

 

    2、在放射源和人员之间设置屏蔽
 
 
 
 
    3、减少暴露时间
 
    内照射防护三原则

    防护原则: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机会。

    1、防止放射性物质经由呼吸道进入体内
 

    2、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腔进入体内

    3、防止放射性物质经皮肤和伤口进入体内

 

    防范 如果做不到的话有补救措施么?
 
    当然,防范核辐射,在避免与核辐射“亲密接触”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增加一定的营养对抗辐射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黑芝麻:黑芝麻益肾,可增强身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

 

    2、紫苋菜:紫苋菜抗辐射、抗突变、抗氧化的作用,与其含硒有关。

    3、绿茶:绿茶中的茶多酚,不仅有抗癌和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的效果,还可以抗辐射。

 

    4、番茄红素:番茄红素不仅具备卓越的抗辐射能力,且抗氧化能力极强。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维生素,必须用油炒过才能被人体吸收。

    5、螺旋藻食品:螺旋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可促进骨髓细胞的造血功能,增强骨髓细胞的增殖活力,促进血清蛋白的生物合成,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6、花粉食品:据现代科学测定表明,花粉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并且呈游离状态,极易被人体吸收。花粉中还含有40%的糖和一定量的脂肪,以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D、E、K等,其中维生E、K都是被科学家证实的能延缓人体细胞衰老过程的重要物质。

 
    7、银杏叶制品:银杏叶提取物中的多元酚类对防止和减少辐射有奇效,经常服用银杏叶制品,能升高白细胞,保护造血机能。

 

    担心国外的核泄漏会扩散到我国么?

    其实,小伙伴们完全不用这么担心,在口岸,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时刻守护着国门的卫生安全。

    为了保证国境卫生安全,防止放射性物质入境污染我国环境和民众身体健康,他们会对货物、旅客和行李进行全方位监测,程序包括:

    1、检测:在口岸各个通道进行放射性测量(全覆盖);
    2、识别:在高流量的检验对象中把放射性异常的识别出来;
    3、控制:隔离对象,并防止可能的扩散;
    4、评估:判断放射性异常的危害性;
    5、处理:根据评估结果,依法处置。
 

    江苏连云港口岸曾多次监测出进口货物放射性超标,连续5年获质检总局发布警示通报,曾检测出了进境坐垫、被子、矿产品等货物放射性超标并进行退运处理,每年开展一次核辐射应急演练,打造出一只素质过硬、战斗力强的国检队伍.....

本文被阅读2089次
 
上一篇:关于核循环,99%的人都不知道这些知识!
下一篇:长期低剂量辐射也能致癌
 
   
 
友情链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 |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环保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技术支持:南京希迪麦德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及免责声明      运行维护单位:江苏省辐射防护协会      苏ICP备15037112号
欢迎登录核与辐射安全公众沟通多媒体信息平台,您是第7160606位浏览者!
Produced By 南京希迪麦德软件有限公司